欢迎访问星空体育!
  |   邮箱登录
当前栏目:

【星空体育】网红公园的理论基础、构建逻辑及规划策略

时间: 2024-09-29 15:15:58 信息来源:规划师杂志公众号 字体:【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B3903704)、深圳市高等院校稳定支持计划项目(20231120213815001) 

【XINGKONGSPORTS】

吕 凯,硕士,工程师,深圳市龙岗区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规划设计所所长。

洪武扬,通信作者,博士,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周庆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局长。

魏广玉,硕士,高级工程师,深圳市龙岗区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摘 要

 

引入情感三层次理论,提出网红公园的情感化设计分为可感知、可使用、可反思等3个层次。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等3个网红公园作为研究案例,推导出“符号价值构建与空间价值赋能”的根本逻辑,通过社交媒体赋能、空间赋能、情感赋能和商业赋能形成“媒体再现—具身体验—用户二创”的逻辑闭环,并提出情感分析、城市设计导向、空间意象塑造、配套服务支撑等4个方面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国内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红公园;理论基础;构建逻辑;情感价值;规划对策

[文章编号]1006-0022(2024)05-0097-09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吕凯,洪武扬,周庆华,等.网红公园的理论基础、构建逻辑及规划策略[J].规划师,2024(5):97-105.

 

 

0 引 言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数量和规模指标为导向的城市公园建设模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缓解了人口激增、空气污染等带来的城市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公园价值的认知也从单纯的绿地景观价值上升到多重复合价值。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公园是城市人居环境中“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一步承载了市民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多层次、多维度需求。与此同时,人们对城市公园的认知进入了新的阶段——公园城市阶段。公园城市强调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性和整体性,是实现城市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重要途径。

 

随着数字化、媒介化趋势不断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以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端为代表的新媒介通过虚拟符号与现实的拟态化加速社会的信息流动。根据媒介及传播学相关理论,“网红”已从个体的指涉泛化为建筑、景点、一座城市或一种现象。在新媒介时代的语境下,城市公园呈现不断扩展、创新与异化的趋势,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下,我国诞生了一批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重庆江北嘴江滩公园等为代表的网红公园。这些网红公园的某一景观空间或某一特殊时间的影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其“碎片”符号被市民或旅游者认知,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体验和打卡。由此可见,网红公园是在美好人居环境需求和新媒介主导的双重语境下的特殊产物。大多网红公园有其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质和文化属性,这些出圈的网红公园也有其“可预见性”,包括线上的媒介符号、线下的空间实践及社会情感共鸣。本文结合情感三层次理论挖掘网红公园的属性和内涵,通过剖析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等3个案例,尝试总结归纳网红公园的构建逻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策略,为公园的“长红”提供支撑。

 

1 网红公园的理论基础

 

1.1 情感三层次理论对网红公园的启发性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红公园出圈的底层逻辑,本文引入情感三层次理论。唐纳德·诺曼通过探索个体感知与人造物设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设计学领域经典的情感三层次理论。人类大脑活动层次分为本能层次(本能的反应)、行为层次(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运作)和反思层次(大脑思考部分),每个层次在人的整体机能中起到不同的作用,3个层次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大脑的情感系统由3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都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唐纳德·诺曼将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本能层关注事物中可被直接感知的部分特征,如色彩、肌理、形态、结构等因素对人的感官刺激;行为层可称为“可用性”,关注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可记忆性等因素;反思层是情感设计的最高层次,聚焦产品的象征意义、社会价值及情感价值,引发人的高级认知。

 

结合情感三层次理论,网红公园的情感化设计主要体现在3个层次:可感知、可使用、可反思。第一层次是可感知。网红公园的物理空间被游客直接感知或通过媒介化手段进行凝视。游客通过评价公园的视觉美感,即通过当前流行的“颜值”评判标准来感知公园的魅力。在“颜值”评价标准中,特别注重“虚实结合”的方式。其中:“实”指的是公园内具体的物理空间实景,如湖边芦苇、水鸟、码头,以及诗画山水、落日霞光、城市天际等;“虚”则是指通过摄影手法、滤镜、配乐及文案所营造的感知体验。这种视听感官层面的刺激触发了游客的本能层感知能力。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红公园通过极具感官冲击力的图像化视听信息和精准的个体匹配,激发了游客对目的地的探访意愿,这是网红公园最基础的情感吸引力。第二层次是可使用。这一层次重点关注游客在参观游玩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一方面是游客的获得感与预期之间的一致性,现实中许多景点因滤镜、拍摄视角等形成视听奇观,但游客亲临现场后可能会产生“滤镜破碎”后的失落感;另一方面是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性”,参与式互动(如节假日主题活动、草坪音乐会、创意集市等)能够持续激发游客的情绪体验。第三层次是可反思。这是情感三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聚焦于网红公园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网红公园通过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和情感共鸣的深层次体验,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获得游客的文化认同。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为例,在秋冬银杏赏叶期,金黄的银杏、火红的乌桕、湖边的水杉共同构成了一幅油画般的场景,澄碧桥和湖面倒影更是让游客产生“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诗意情感共鸣,从而引发游客对个人意义的思考。

 

由此可见,网红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空间产品,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物理空间场所,其既是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物质空间与社会情感的融合载体。

 

1.2 网红公园的属性和内涵

 

根据情感三层次理论对网红公园的启发性意义,将可感知、可使用、可反思对应至网红公园的生态、空间、社会属性,总结归纳出网红公园的三重属性和内涵(图1)。

 

图1  情感三层次理论与网红公园的属性和内涵

 

一是生态属性。生态属性侧重于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两类。在生态功能方面,城市公园是稳定城市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其生态系统本底价值体现在生态服务功能上。公园中的植物和动物群落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肥力等。这些生态服务功能是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本身所具备的,不依赖于人类的使用和评价。在景观功能方面,公园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资源稀缺性,其景致是吸引访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公园也是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城市区域人居空间体系。

 

二是空间属性。作为城市绿地中与市民关联度最高的开放性绿色空间,网红公园具有作为城市公共产品的属性,其通过与高密度城区的有机连接,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亲近自然、可参与、可感知、可体验的“城区—生态”公共空间,同时网红公园也是居民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生态体验的重要场所,有助于提升公众的身心健康水平。近年来,国内学界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其中成都作为这一理念的先行者,倡导公园城市建设应从传统的“单纯物质空间建造”向“以人为中心的场景营造”转变。吴岩等强调,公园与城市应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公园不仅为“市民—公园—城市”三者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基础性、前置性的配置要素,还是践行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的关键所在。

 

三是社会属性。网红公园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空间”互动的综合体,结合中西方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可知,公园超越了公共空间这一空间属性特征,在文化交流、社会生活、情感归属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其通过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和特色元素,不但传承和发展了城市文化,而且在无形中打破了社会隔离,促进了交流与融合,展现了其作为“社会黏合剂”“街头剧场”“街头舞台”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网红公园的建设和运营也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正向的外部性,不仅提升了外围土地的价值,还间接影响了居住、商业、服务业等不同城市功能空间的布局。由此可见,网红公园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社会秩序的构建。

 

2 网红公园的构建逻辑

 

2.1 网红公园案例剖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网红公园的构建逻辑,本文选取社交媒体平台热门的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解读其出圈的关键要素。根据上文分析,网红公园具有生态、空间、社会三重属性,根据线上与线下、物理空间与社会心理的对应关系,可将研究要素细分为客观物质要素、主观体验要素、时空复合要素及媒介要素(表1)。客观物质要素包括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及复合景观;主观体验要素是指可在公园内参与、互动的设施和活动;时空复合要素指的是特定空间体验所对应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如“秋季、水岸、桥上、日落、晚上”等时空变化;媒介要素的样本数据来源于大众点评、小红书及抖音App,主要根据3个公园热度排名前100的文章、视频、评论、评分等提取信息。通过制作“过滤词表”,过滤对分析无效的词,将词义相近(如“夜晚”和“晚上”、“夕阳”和“日落”等)的词汇进行合并,再通过“词频分析”创建各公园的高频“评价与描述”词库。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文章、视频及评论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分析的要求。

 

表1 网红公园案例要素分析

 

2.1.1 标志性景观和IP设计起到核心作用,通过社交媒体构建符号价值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在大众点评和小红书(最热门帖子)的评论及点赞数均最高,通过社交媒体的词频分析,“莫奈花园”“银杏枫叶”“森林小火车”是其高频打卡词,与之对应的有“像一幅油画”“打翻的颜料盘”“出片”“氛围感”“电影感”“浪漫”“逃离城市喧嚣”等描述词,以“莫奈花园”为代表的符号化图像成为网络传播中最吸引流量的名片。深圳人才公园紧邻深圳湾后海总部建筑群,春笋大厦位于深圳人才公园西侧,处于公园极佳的视线通廊上,同时公共艺术季展出的霍夫曼大黄鸭与湖面及现代化城市天际线形成巨大反差,共同构成深圳人才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好看”“治愈”“出片”“干净”“内透夜景高级”等成为其社交媒体的符号标签。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以“看海”“水下书店”为代表的标志性景观形成网络传播价值符号,社交媒体评论高频描述词有“世外桃源”“成都小三亚”“出片”“成都最大的湖”“像在海边”“沉浸式水下阅读”等。由此可见,标志性景观和IP设计是网红公园在社交媒体得到快速传播及认同的核心手段,可以通过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信息形式配以空间叙事的手法,构建媒介符号价值。

 

2.1.2 生态本底起到支撑作用,提供物理空间基础

 

3个网红公园的形成背景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城市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城市绿地,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公园的。上海共青森林公园起源于1956年,当时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了疏浚河道而开垦荒地,将其辟为苗圃,并逐步扩大改建成为现今的公园;深圳人才公园则是填海工程的结果,如今已成为后海片区最大的城市绿地;成都兴隆湖原本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滞洪洼地,经过精心治理后成为成都的“湖王”。因此,3个网红公园具有生态性特质,涵盖了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复合景观要素,其中:深圳人才公园的人工景观特征相对更明显——春笋大厦的湖面倒影、巨型大黄鸭、人才雕塑等要素凸显了深圳的城市特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和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森林、湖泊、花海、草地等自然景观占据主导,突出与世隔绝、世外桃源的氛围感。

 

2.1.3 时空场景转换起到链接作用,丰富空间体验感和激发心理联想

 

时空场景的多样性和有机转换是3个网红公园的共同特点之一。它们通过场景的转换,为游客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组合。这些体验经过个体有选择性地过滤和美化,不仅真实呈现了网红公园的实体特征,还在精神空间层面不断补充和扩展,使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与精神符号。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时空场景变化主要体现在季节和空间两个维度。春季,公园内百花盛开,游客仿佛置身莫奈花园;夏季,游客仿佛进入绿野仙踪的世界;秋季,公园内五彩斑斓;冬季,公园显得静谧祥和。公园的空间场景兼具跳跃性和协调性,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森林、湖泊、草地、花海、小溪、枯木等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从而获得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的体验。

 

深圳人才公园的时空场景转换特点在于晨昏变化和“城市—生态”的强烈冲击。清晨,朝阳从深圳湾升起;黄昏,日落于建筑天际线。光线的角度和天气的阴晴变化为游客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景观感受。此外,深圳人才公园拥有深圳后海总部建筑群夜景的最佳观赏视角,时空场景的变化让游客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

 

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的时空场景转换特点主要表现在“静—动”“城—郊”的变化上。“静”的场景要素包括草坪、湖水、芦苇地、沙滩和水下书店;“动”的场景要素则包括环湖绿道、水上运动中心、湖畔球场和极限运动中心。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为游客带来了富有节奏感的场景转换。同时,公园在城市意象与郊野意象之间进行了合理的空间布局,营造出“身在城中、心在桃源”的空间感受。北岸区是生态游玩区,可开展各类亲水活动;南岸区主打原生自然体验,作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南北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郊野意境,社交媒体上“世外桃源”“像在海边”“成都小三亚”等评论都印证了这一空间感受。东岸区主打码头和科创文化,包括独角兽岛和商业活力区,满足了多层次的配套需求。

 

2.1.4 多业态商业起到互补作用,形成商业闭环

 

在3个网红公园中,深圳人才公园和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的多业态商业模式相对成熟。深圳人才公园周边2 km范围内有深圳湾万象城、海岸城购物中心、宝能太古城、City花园城等多家购物中心,其中深圳湾万象城与公园仅一街之隔,这种紧密的地理位置关系使得深圳湾万象城的顾客与深圳人才公园的游客有较高的重合比例,为多业态商业提供了区位和流量基础。以深圳湾万象城为代表的商圈通过用户画像和全触点体验优化,对游客的消费需求进行场景匹配。在公共艺术季引入国际知名大黄鸭IP,联动南山区11个商圈,以“Ya力释放HiGo南山”为主题发放消费券,满足游客打卡、餐饮、展览等多样化需求。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由于园区规模庞大,游客游玩时间较长,其餐饮配套需求明显,园区提供特色餐饮店、饮品店、酒吧等一系列商业配套,并与“与世隔绝”的湖畔元素有机融合,形成具有个体价值的消费体验。综上,网红公园凭借其流量和符号价值,构成了以游览体验为核心的商业闭环。

 

2.1.5 沉浸式体验起到提升作用,以情绪卷入获得文化认同

 

近年来,国内网红打卡点层出不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摄影、修图、编辑技巧,并以精致生活方式包装、蹭影视剧作热点等一系列操作,快速获得流量和经济效益,但游客的真实体验糟糕,体现出“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区别,这些网红打卡点被称为“滤镜式”网红打卡点。本文所探讨的3个网红公园在社交媒体上的展示虽然加了滤镜并经过剪辑,但是线下沉浸式体验是其获得好评的根本。沉浸式体验的本质是个体与空间的互动,这种互动能够转化为以情感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进而触发社会关系构建。3个网红公园的沉浸式体验有如下特征。

 

(1)五感融合体验。不同于以物质空间为主的设计理念,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营造的思路。游客在公园内沿着小径漫步,沉浸在有层次感的花海中,公园色彩斑斓如调色盘,远处的鸟叫声、花朵的香气与林间的光线融为一体,为游客带来“形、声、闻、味、触”五感融合体验,使游客仿佛行走在油画般的奇幻世界。

 

(2)晨昏四季体验。3个网红公园均融合了晨昏、气象、四季的不同美学维度,为游客营造了一种基于阴晴明晦、昼夜相交、四季更替的综合感官体验。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的白泽台展现了日落山海、湖映晚霞的浪漫景象;深圳人才公园的后海大桥日落景观则别具一格,与落日余晖交相辉映的春笋大厦共同营造了一种日落城际的城市意象;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则侧重于四季不同的景致,尤其以春秋两季为甚。

 

(3)诗画意境体验。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诗画意境不是纯客观的空间描述,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3个网红公园都不同程度地营造诗画意境体验,呈现的时空和环境体验要素各有不同。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诗画意境体验表现为“氛围感”“电影感”“故事感”“浪漫”“油画般”“童话世界”,涉及的时空和环境要素主要为银杏、枫叶、湖水倒影、枯木、穿透树林的斜阳等;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的诗画意境体验表现为“大隐于市”“治愈系风景”“水草游鱼+遨游书海”“橘子海日落”“浮光跃金”,相关的时空、环境要素有夕阳、湖水、芦苇、格桑花、公园长椅、水下书店等。

 

(4)本土化体验。3个网红公园很好地反映了各自城市的气质和文化,依托本土化体验,以情绪卷入的方式获得文化认同。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建设历史悠久,1958年以共青团名义建立“青春实验果园”,1981—1984年上海市政府响应扩大公共绿地面积的号召,动员了30万共青团员开展大规模的造绿运动,种植近200万株苗木,几十年的造林使得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环境优于上海其他公园。园内的电动滑道、森林小火车、电动船、烧烤区都是标志性年代元素,陪伴了无数上海本地市民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深圳人才公园与深圳的年轻和科技特质相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市民文化活动,如公共艺术季(霍夫曼大黄鸭)、青年脱口秀、人才嘉年华、周末音乐会、社区运动会、无人机表演、烟花秀等,营造了“生态绿洲+精神文化生活”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周末音乐会以蓝天、大海、城市为舞台,以傍晚斜阳为背景光,配以优美的音乐,为市民带来情感的深层体验。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通过“水下书店”“沙滩”“白泽台”“湖畔球场”“极限运动公园”等具象要素,生动地呈现了成都宜居、包容的城市特质。

 

2.2 根本逻辑:符号价值构建与空间价值赋能

 

关于网红公园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分析网红现象的因果链和逻辑链。张玉等认为社交媒体充当中介作用,网红的根本逻辑是媒、人、城的交融。丁俊杰等认为社交媒体能通过认知、联想与情感3个方面与空间产生交互,增改物质空间、扩充精神空间和拓展关系空间。蒋晓丽等根据“媒体朝圣”理论与“空间芭蕾”理论将网红目的地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媒介再现、具身接触和行动反馈等3个阶段。

 

结合上文案例分析结论,网红公园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范畴,其服务人群不仅是周边市民,还包括面向整个媒体空间的潜在游客。一方面,基于价值符号的“媒体朝圣”是网红公园的基本逻辑之一,“媒体朝圣”的过程即通过社交媒体赋予网红公园更多的象征与精神符号,从而引导游客产生具体的空间行为;另一方面,游客线下空间具身体验后的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直接影响网红公园的可持续性与空间生产性,通过空间价值赋能提升具身体验的满意度和情绪价值是第二个基本逻辑。空间价值赋能主要体现在空间赋能、情感赋能、商业赋能等3个方面,基于空间价值赋能的游客优质评价和二次创作将助力新符号的挖掘,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综上,符号价值构建与空间价值赋能是网红公园的根本逻辑,形成“媒体再现—具身体验—用户二创”的逻辑闭环(图2)。

 

图2 网红公园的构建逻辑

 

2.2.1 社交媒体赋能:通过媒介再现引发“媒体朝圣”行为

 

利用社交媒体赋能构建符号价值,通过社交媒体赋能的媒介再现可以将景观空间的差异性尽可能放大,激发游客出行的意愿。以“媒体朝圣”作为网红公园的空间行为来分析,能吸引游客参与的前提是媒体叙事方式对特定景观空间的拟像或“再现的空间”得到观看者的接受和共鸣。符号价值构建通过文字、图片或短视频将网红公园的体验意象化,这与传统的官方宣传推广不同,它是一种“碎片化”的媒介叙事方式。这种符号价值的构建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强调物理空间对情感记忆的还原。一处特定空间能让人产生情感动机的根源在于这个地方被个人视为“记忆储藏之地”,这种记忆带来的熟悉感映射至某处时空场景,让游客产生内心情感记忆的联系。例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电动滑道、森林小火车在社交媒体平台以“年代感”的情感带入媒体叙事,以怀旧为文化标志之一,增加了其吸引力。第二种是突出景观空间与日常性经验相异的特征,从而带来“视觉冲击感”和“时空抽离感”。以威海布鲁威斯号货轮为例,该货轮因台风天气在威海海域搁浅,“蓝天”“海浪”“海鸥”“暴风雪”“搁浅巨轮”等元素组合,共同营造了一种以“孤独”“浪漫”“破碎感”“宿命感”为标签的末日美学景观,使其成为网红打卡地。深圳人才公园的“霍夫曼大黄鸭”、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的“沙滩”也都属于第二种标志性符号,契合人们对于超越常识的感官刺激的追求。

 

2.2.2 空间赋能:创造“地标—场所—人群—活动”复合价值

 

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提升、逐步关注“高阶需求”的阶段,网红公园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视觉要素主导的景观需求,更应适应体验时代下人们对环境的综合感知趋向。空间赋能的核心是创造“地标—场所—人群—活动”复合价值,具体包括建筑设计感、场所多样性、全龄段设计和活动多样化,这需要政府对空间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改革给予支持。3个网红公园都有其标志性建筑或空间,这些建筑或空间在设计上融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不仅包括“新地标”“好出片”等外在表现形式,还为情感价值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场所多样性体现在功能空间上,不仅应涵盖森林、草地、山丘、湖泊等自然景观,还应包括广场、栈道、游乐设施等人工景观,同时也应在复合场所和空间场所的转换节奏上进行精心设计。在全龄段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儿童、中青年、老年人的空间需求,根据大数据分析聚焦目标受众,实现基于游客个性化需求的精准设计。活动多样化的关键在于公共空间流态更新,通过考虑活动类型、人群属性和活动时间等因素,结合情景因子与空间要素的弹性组构和适配关联,在相对固定的空间中创建流态活动场景。

 

2.2.3 情感赋能:塑造五感融合、晨昏四季、诗画意境、本土化体验

 

情感赋能通过五感融合、晨昏四季、诗画意境和本土化体验等4个方面实现。西方城市设计更重视视觉维度的空间环境塑造,缺少与情感有关的复合美学设计。在传统城市美学视角,空间景观的塑造不仅局限于空间和视觉感受,还涵盖晨昏日月、四季变换和五感融合的综合体验。借鉴山水诗画技法进行体验营造,空间景观不仅具有景观设计的美学特征,还具有以诗、词、画、文为依托的复合美学特征。如果网红公园仅仅作为网红打卡地的物理空间存在,单纯提供拍照打卡和简单的互动活动,则无法激发游客更持久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通过嵌入在地文化,对城市记忆、生活方式的场景进行还原和传承,使其与在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系统发生关联。上文提到的五感融合、晨昏四季更多的是本能层面的感官刺激,而诗画意境和本土化体验则在高级认知层面使得游客自身经验与其文化、情感属性进行深层关联,从而获得更为持久的体验,这符合“可感知—可使用—可反思”的情感三层次理论,能够支撑“媒体再现—具身体验—用户二创”的逻辑闭环。情感赋能使网红公园规避短时效应,获得打卡游客的文化认同,是打造公园口碑、城市品牌的可持续路径。

 

2.2.4 商业赋能:构建“场景匹配—链接体验—增值优化”的商业闭环

 

一般来说,传统意义的城市公园由于行政管理机制和商业逻辑,难以在商业运营上进行创新突破,而网红公园有着先天的流量优势和IP价值,与传统意义的城市公园有所区别,可适当引导资本参与,为网红公园提供商业赋能。因此,应识别出场景化、多元化的游客消费需求,通过主题IP引入、消费导流、商圈联动、品牌快闪等多业态商业模式进行多元商业场景匹配,优化全触点体验,形成“场景匹配—链接体验—增值优化”的商业闭环。

 

3 网红公园的规划策略

 

根据网红公园的理论基础和建构逻辑,本文提出情感分析、城市设计导向、空间意向塑造、配套服务支撑等4个方面的规划策略(图3)。

 

 

图3 网红公园的规划策略

 

3.1 情感分析:深度解析城市历史文化内核,触发3个层次的情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城市规划和建设时指出,“要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网红公园不仅仅是网红打卡地,更需要运用共情机制引发情感共鸣。应引入情感分析,结合城市的历史和发展脉络,解析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核和特质。情感属于非表征层面的个体精神世界,而网红公园的使用主体是由众多个体共同构成的,这里涉及情感与空间的相互作用,即情感地理的解析。网红公园作为中微观尺度的场域,具有面向公众的、空间公共性的特征,是城市的“窗口”和城市居民的“舞台”,也是两者产生情感作用的重要场所。在规划设计前期应充分考虑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考虑生产要素、情感要素、生态要素等城市要素,对公园及所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人文内涵、自然禀赋、共同记忆等要素进行挖掘、整理与提升。与可感知、可使用、可反思相对应,情感需求有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沉浸感和仪式感为核心的感知需求;第二层次是以获得感和参与感为核心的行为需求;第三层次是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核心的认知需求。

 

3.2 城市设计导向:以情感价值为导向的空间设计美学

 

针对传统城市公共空间难以反映体验时代下公众的精神文化感知需求的问题,将公共性交往、不同人群的成长需求、人对空间的中高阶需求纳入价值评估体系。城市设计以情感价值体验为导向,注重文学化特色、多维美学、空间转换、空间流态活动场景、地方性的空间表达(图4)。一是文学化的公园特色定位。在市级国土空间城市设计中结合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属性,对城市风貌空间格局和景观营造进行“画卷式”空间设计;在片区层面以城市空间风貌和建筑特色为基础,提取历史与文化内涵要素作为支撑,借鉴传统“城市八景”手法进行意象描绘;在公园设计层面鼓励以诗、文、画来表达公园特色,突出诗、文、画与个人体验相结合的城市美学。二是借鉴山水诗画理念。融合晨昏、气象、四季、五感等不同美学维度,注重物理环境与时空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晨昏、雨雪、季节等特色鲜明的时空要素塑造标志性、梦幻式的景观,结合五感形成沉浸式空间体验。三是重视空间转换。情感是空间和活动的心理映射,通过丰富的自然、人工、复合空间的转换和对比增加情感体验的多样性。以重庆江北嘴江滩公园为例,夜幕下洪崖洞和千厮门大桥的灯光被点亮,历史与现实、江湖文化与赛博朋克形成强烈对比,营造了奇特的空间体验。四是塑造空间流态活动场景。空间流态活动场景是根据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心理与生理需求特点所构建的空间使用模式,能够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活动时间和活动类型而做出相应调整。例如:在寒暑假期间,可以转变为面向儿童的互动、探险与野趣场所,举办儿童游乐活动和进行体育训练;在周末,则可以转变为面向年轻群体的休闲、交往、互动空间,组织音乐会、脱口秀等活动。五是有机融入城市历史和文化元素。以真实性为前提,将恋地情结理论的“乡愁”内涵融入城市设计实践,从游客视角进行空间叙事,并与“地方性”的空间环境发生重合,让游客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例如,太湖新城的天鹅湖公园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内湖、河、湾、荡、漾等形态的水面并加以利用,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本土乡愁体验。

 

 

图4 空间设计美学示意

 

3.3 空间意象塑造:由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共同塑造空间意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天然优势,网红公园的空间意象是由线上与线下两者共同构成的,通过“媒介支持+用户自创+政府引导”塑造空间意象。在线上层面,利用社交媒体赋予象征与精神符号,实现与物质空间的联想,基于算法的社交媒体能加速和扩大传播,引发互动和共鸣。与此同时,游客的具身体验容易引发用户二次创作,进而推动新的媒介传播。在线下层面,应将网红公园作为城市品牌来建设和运营,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参与、创意设计竞赛等方式,植入城市文化和市民记忆,打造标志性建筑、空间或IP符号。网红公园的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应通过微创新、微改革,以“公园+”模式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宣传推广、活动策划上不断创新,使公园的空间层次和活动类型更为丰富。

 

3.4 配套服务支撑:以优化体验为目标,完善全过程配套

 

网红公园在节假日或某一特定活动期间的实际人流量远超常规的服务规模。社交媒体上对此反馈出的服务配套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在更大尺度上整体统筹公园的配套服务支撑。一是注重交通可达性。编制集轨道、公交、慢行等方式于一体的交通专项规划,通过便捷、快速到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游客绿色出行,为节假日、活动演出等期间的聚集性人流集疏提供解决方案。二是完善商业配套。利用公园及周边区域提供餐饮、购物等多样化服务,并确保这些服务与公园自身特色和文化气质相协调。三是满足文化体验需求。结合城市历史文化特质,举办文艺互动演出、音乐会、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如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西市等举办的一系列以唐代元素为主的文化活动。

 

4 结束语

 

情感三层次理论启发性揭示了关于个体感知与城市公园设计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成都兴隆湖湿地公园等3个公园作为研究案例,推导出网红公园的根本逻辑——“符号价值构建与空间价值赋能”,通过社交媒体赋能、空间赋能、情感赋能和商业赋能形成“媒体再现—具身体验—用户二创”的逻辑闭环,并提出情感分析、城市设计导向、空间意象塑造、配套服务支撑等4个方面的规划策略,以期能为国内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在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网红公园本质上是回答“要建设怎么样的城市公园、城市公园怎么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问题。网红公园符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要求,它是美好人居环境需求和新媒介主导的双重语境下的空间产物,兼具生态、空间和社会属性。网红公园既是线上信息空间与线下物理空间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物质空间与社会情感的融合载体,以高品质支撑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星空体育】

①“媒体朝圣”理论是由尼克·库尔德里在对“朝圣”概念的经典解释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尼克·库尔德里认为在媒介化旅游的语境中,当代游客为了参与媒体叙事而奔赴叙事中出现的实际地点旅行的行为,是一种当代的“媒体朝圣”活动。

②“空间芭蕾”理论是指在开放的城市空间乃至全球空间范围内流动过程中与陌生的个体、空间进行交流,可解释为对当代城市居民非地方性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身体实践活动的考察。

 

" class="hidden">室内儿童乐园